新农村
    主页 > 期刊导读 >

音乐文化与农村养老服务融合创新研究

随着中国城市化进展的加快,作为传统农村社会的最后一批幸存者,农村老人逐渐成为社会关注的对象。他们作为社会群体,带有时代的特殊性,同时也带有群体构建的特殊性,如果不将其作为社会关注点,他们既容易形成新的弱势群体也容易在社会话语权广泛分散的情况下形成失语群体。本文将目光投向此部分群体,特别关注他们的养老问题, 并通过事实对他们存在的养老不足问题进行分析与预案研究, 力求提升他们的生活状态与意识世界,让他们更能适应社会、适应人生。

一、现有农村养老服务状态研究

(一)经济养老基本达标

在现有的农村养老服务状态中较好的方面在于经济养老。 所谓经济养老属于向农村老人提供基本养老经济保障,在农村扶贫工作中基本能做到“两不愁,三保障”。 农村由于经济活动不活跃,而且自身对于网购等现代经济活动方式也不了解并很少使用, 更重要的是在现有情况下, 农村老人还存在一定的土地使用能力。 他们很多情况下能种植一定的粮食作物与经济作物。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实现自给自足,通过农业生产的自给自足,农村老人们对于货币的消耗进一步减轻。

(二)活动室建设基本有效

伴随国家对农村老人的关注, 农村老年活动室也在逐步兴建当中,到目前为止,大部分农村都拥有老年活动室,而且由于农村空地较多,老年活动室的范围相较于城市更为广范。 在老年活动室中, 基本上都有棋牌、图书等基本活动产品,在一些地区以老年活动室为中心,村集体提供一定的膳食补助,如中午在老年活动中心设立食堂,为村中老人免费提供午餐等。在老年活动室当中,村中老人可以相互之间交流,减轻因儿女外出带来的孤寂感, 并且通过一些棋牌活动还可以在一定意义上刺激大脑,尽量避免出现老年痴呆症。在群体性生活中,老人们的孤寂感削弱,尤其是在农村当中群体性记忆的不断被提起, 可以促使老人们回忆自己的过往生活,在回忆中冲淡现实中存在的种种不如意。

(三)农村老人文化缺失有待加强

需要注意的是, 虽然活动室与经济方面农村养老基本不成问题, 但是在文化领域则缺乏必要的养老配套措施。对于农村老人本身来说,他们的文化程度普遍不高,且农村当中承担养老责任的青年中,很多自身文化素质也不高, 自然无法反哺先辈。 就整个大环境而言,农村文化环境缺乏必要的人才支撑,尤其是在现有情况下,农村缺乏对人才的吸引能力,合并农村地区的中小学也让农村自身文化扩散点在逐渐消失。 在农村老龄化的条件下,农村本身文化造血能力不足,自然影响农村老人精神养老效果的实现。

二、音乐文化特性研究

(一)潜移默化

音乐文化作为以音乐为载体进行文化传播与文化承载的形式。在音乐文化中,感性认识远比理性认识更重要,而且在某种情况下,对于受众而言,自身不需要通过文字进行相应的想象或者是理解文字背后的含义,直接通过音乐进行无文字的文化传播,其门槛较低而且社会接受度高。 尤其在农村老人们普遍文化不高而且文字辨别能力有待提升的情况下, 音乐播放的感性传播可以有效的将希望传达到老人们心中。 在老人们壮年的时候,他们大多是在“大喇叭”的音乐下工作与成长的,自然他们对于音乐也有很强的适应性,他们也更容易在自身意识中接受音乐的潜移默化。

(二)种类多样

音乐文化中,存在多种文化种类。既有中国传统古典文化,也有西方现代文化以及流行文化与民族文化。对于农村老人群体而言, 虽然相对而言他们的群体属性较为单一,但是在细节划分中,他们群体内部也存在多种需求, 有些文化水平较好的老人希望通过高雅艺术进行自我艺术修养与内心感觉的提升, 而还有一部分老人则希望用简洁明快的红色歌曲进行相应的文化活动,对不同老人的不同需求,仅仅采取单一的文艺满足形式自然缺乏合理性。

(三)人们意识性强

上文中可以看到多样化的种类与潜移默化的影响,增加了人们主动选择的意识。 在现有的条件下,作为主体的老年人他们自身有一定的人生经验, 音乐文化通过音乐传播正好能够满足老年人对自身人生经验的回顾与总结,在让他们进行音乐欣赏时,可以通过自身的事实情况,在群体中进行音乐内涵的普及,以此为基础进行意识发挥。毕竟在音乐文化的载体中,不仅含有音乐本身的含义,还有其存在的文化意义,在老人们听来还有一定的历史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