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村
    主页 > 期刊导读 >

黔茶起落会有期

黔茶是茶叶中冉冉上升的新星。

因茶而盛新农村

找茶是一项艰苦的工作。魏师兄驱车把我们带到湄潭近郊湄江镇一个名为金花村的地方。一进村口,我们就被眼前的景象震撼:村口的茶山上,几百把五颜六色的雨伞悬浮在绿色的茶树上,远远看去就像是一条骑在茶山上的彩虹。

金花村的确是一个很“妖”的村庄:这里的民宅每一栋都是五颜六色的,墙壁都由红黄蓝绿等几种色块拼接而成。彩色的房子星星点点散布在绿色的茶山之上,如同巨大的肥皂泡漂浮在海洋之上,又像彩绘的天空之城穿行在天际之中。

一对纯朴的村民邀我们至农家小院,按照当地待客的礼仪,端出了本地独有的老鹰茶、苦丁茶和手工绿茶组合而成的“三丁茶”。三丁茶初入嘴时略带苦涩,但越饮越甘。如今,金花村虽然是以茶叶而闻名的村庄,但其实靠茶叶的收入只是很小一部分,更多的是靠新发展起来的农家乐。

因茶而衰老茶场

到湄潭的第二天,我们就往连绵的群山中进发,去寻找老湄潭茶人眼中的“老湄潭”——湄潭茶厂旧址“囤子岩”。

车辆在宽阔的柏油路上一拐弯,拐进了一条山间小路。山间茂盛的植被和凹凸不平的石子路,让寻茶之路寻出了达喀尔汽车拉力赛的感觉。原来深山中的老茶场已经废弃太久,早已经开始封山育林变成了老林场。

魏师兄“刷脸”后,守林员开门放行。我们一边沿着几十年前铺好的石子路上山,山林寂静无声,车轮跌入坑碾过石子的声响都清晰可见。在盘山公路上峰回路转半小时后,眼前豁然开朗。抵达山顶,头山上的云层似乎触手可及,湄潭县匍匐在山脚的山谷。

我们顺着菜叔的视线,发现前方的山头上一排灰瓦白墙的老房子孤零零地立在满目葱翠的茶园间。“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这完全是陶渊明田园诗中呈现的景象,但又感觉缺了“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的生活气息。

走近那片老房子才发现问题所在:每个房间都上了一把锁,但锁上已锈迹斑斑;每个窗户都用胶布糊好,但胶布已经破洞百出。透过那些破洞,依稀可见回想起当初生活的场景:有的房间排列着巨型的炒锅,那是当年茶场用来炒茶的场所;有的房间立着木质的高低床,那是茶叶工人的宿舍……

此处海拔有1250米,高山上气候说变就变。为了躲避突如其来的雨,我们跑进一座废弃的炒茶车间。车间年久失修,朝山谷一面的墙已经倒塌。车间左右各有炒锅五六口,虽然这些炒锅有的被风雨腐蚀,已经完全脱落,但十几口炒锅一字排开,依旧能感受到这高山茶场昔日的辉煌。但手工炒茶作坊变残垣,预示着机械化已避无可避。

老叶新茶轮回中

这囤子岩茶场,只是当时的湄潭茶场的一家分场。一家分场的废墟就有这么大的气魄,那当时的湄潭茶场该有怎样的气象?

1已经改成博物馆的湄潭实验茶厂。

2茶厂内的路标。

3已经83岁的湄潭茶厂老茶人林大爷。

4湄潭实验茶厂老厂房制茶工具。

5湄潭实验茶厂。

6湄潭茶厂旧址。

7采摘茶青。

8油炸茶叶小吃。

9湄潭当地的特色茶“三丁茶”,是用绿茶、老鹰茶、苦丁茶三种茶泡在一起,特别的清凉解暑。

10湄潭茶山。

下山后,我们来到湄潭茶场制茶工厂旧址,这里是湄潭中央实验茶场旧址所在地,如今已被开辟为湄潭茶叶博物馆。83岁的湄潭茶老茶人林大爷泡上一杯新制的湄潭翠芽开始口述老湄潭茶场的历史:1952年,湄潭实验茶场开始建厂,我成了实验厂的第一批员工,从那以后,与茶为伍的生活就持续了60年。别看现在这茶场不生产茶了,但在当年这可是整个湄潭县效益最好的单位。鼎盛时,厂里有2000多工人。当时的茶叶可是战略物资,都是统购统销用来挣外汇的。我们每天加班加点,茶叶生产出来,就被抢空了。不像现在有60万亩,正是因为茶场越来越多,湄潭茶厂生产的茶也开始市场化。走市场我们跟不上,茶厂也就衰败了。

同样是茶人,从林大爷到菜叔,我看到旧叶与新茶的轮回。

TIPS

四川雅安蒙顶山

景点: 天盖寺、皇茶园、永兴寺、盘龙亭、天梯古道、茶史博物馆。

交通:成都新南门、高升桥、城北客运中心等每日有班车到蒙顶山所在的名山县,经成雅高速路到蒙顶山仅1小时车程。由名山县城直达蒙顶,有班车前往,还有“摩的”等其他交通工具可选,交通十分便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