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村
    主页 > 期刊导读 >

垃圾分类对新农村绿色文明建设促进机制及发展(2)

图3 农村垃圾分类与农村绿色政治之间的促进机制

2 农村垃圾分类的SWOT 分析

SWOT分析最早由哈佛商学院 Andrews[6]于 1971年首次提出,其根本理念是分析企业内部优势和劣势、外部机遇和挑战,从而依托优势克服劣势、利用机遇应对挑战,综合制定发展战略。之后该研究方法用途被进一步扩大,广泛应用于多领域的发展战略制定方面。本研究对农村垃圾分类进行SWOT 分析,并参考有关专家意见,制定最优实施战略,为新农村垃圾分类提供借鉴。

2.1 农村垃圾分类的优势

2.1.1 农村绿色经济发展增强了农民的环境意识 近年来在“两山”发展理念的指引下,中国农村以绿色、生态、环保为前提,以科技为支撑,以资源有效利用为载体,以市场化运作为手段,集农业生产与观光旅游于一体的规模化、集约化农业经济体开始兴起,如生态农庄、农业观光园等,使生态变成摇钱树,环境成为聚宝盆,不仅实现了农民增收,而且增强了农民的环境意识。以浙江省安吉县首富村余村为例,20 世纪90 年代至今,该村从炸山开矿发展石头经济,转变为坚持“两山”理念发展生态旅游经济,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05 年的8 732 元增加到2017 年的4 万余元;村庄生态环境、人居环境彻底改变,获批为国家3A 级乡村观光景区;村民从青山绿水中尝到经济甜头后,环保意识显著增强,对垃圾分类从过去的不知道、不理解、不支持到现在的感受深刻、积极支持、主动参与,形成了别具特色的垃圾处理余村模式。

2.1.2 农村物质与精神文明发展促进了绿色文化产生 随着中国乡村振兴战略不断深入实施,广大农民的收入水平持续提高,文明素养普遍增强,绿色生活意识开始萌芽。国家统计局公布数据显示,2014—2018 年中国农村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快速增长,从10 489 元增长至14 617 元,年均增长率接近10%,虽然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但已基本达到中等国家收入水平。近年来新农村以农技科普、脱贫增收、环境保护和生态宜居等为内容的活动显著增多,在部分发达地区农村已经成为常态,不断满足了农民日趋增长的精神追求,促进了农村文明水平的持续提升和绿色文化的逐步形成,为农村垃圾分类创造了良好氛围。

2.2 农村垃圾分类的劣势

2.2.1 农民环保意识还比较淡薄 党的十八大以前,在中国长期以城市发展为中心的政策驱动下,地方政府对农村生态环境不够重视,农村环境投入不足、制度不健全、宣传执法不到位,广大农村被作为城市发展的资源供给地和环境承压地[7]。加之当时中国农村生产力落后,生产水平低下,生产方式粗放,农民文化程度普遍偏低,农村生活方式简单粗犷,农村环境利用与保护严重失衡。在这些因素的长期共同作用下,广大农民漠视生态环境的观念根深蒂固。尽管随着中国农村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精神文明建设的不断深入,近年来广大农民的环保意识也得到了一定加强,但与新农村发展建设需要仍然存在较大差距。

2.2.2 农村垃圾分类设施严重不足 中国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水平仍然较低,垃圾收集处理设施普遍简陋。2012 年高秀梅等[8]对陕西、四川、江苏、河北、吉林5 省101 个村调查发现,只有48%的村设有公共垃圾收集基础设施;2015 年靳琪等[9]对全国 21 个省(市)114 个乡(镇)的224 个村调查发现,有89%的村庄设有公共垃圾收集基础设施;2018 年底至2019 年初,就陕西省15 个县(市、区)的60 个村庄的一项调查显示,约90%的村庄设有垃圾收集基础设施。通过这些调查发现,2012 年至今中国农村垃圾收集设施尽管总体呈增长趋势,但仍然存在数量不足、质量不高的问题。这些调查均是以“是否有垃圾收集设施”为判断标准,实际上大多数村庄的垃圾收集设施在质量和功能上基本达不到分类收集的要求。垃圾收集设施是垃圾分类处理的前提要素,只能客观反映垃圾处理的投入状况。因此,总体而言基础设施不足和过于简陋仍然是制约农村垃圾分类的短板。

2.3 新农村垃圾分类的机遇

2.3.1 国家对农村基础设施投入加大 中国《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 年)》中明确提出,要把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作为重点,持续加大投入力度。国家多个部门联合设计了农村基建重点施工图,地方政府也加大了投资力度,交通、水利、能源、信息等基建部门重点推进。据估算,2018—2020 年,农村基建规模达4.52 万亿元。中华人民共和国交通运输部2019 年任务清单明确提出了新改建农村公路20万km 的目标,乡村道路硬化、美化和景观绿化面积持续扩大。新农村从“村容整洁”到“生态宜居”,农民人居环境持续改善,“路有树、街有景、四季常青、花果飘香”的乡村美景将越来越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