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火如荼各美其美
乡村振兴品牌化
村镇是社会的基层单元,是乡村振兴的主战场。自从党的十九大将乡村振兴提升为国家战略以来,全国各地迎来一股新农村和特色小镇的建设热潮。
2018年6月23日,以“融合、创新、协调、共享”为主题的首届中国特色小镇与乡村振兴峰会在北京会议中心召开。与会人员指出,各地积极实践乡村振兴战略,已涌现出大批特色小镇。纵观落地生根、遍地开花的特色小镇,品牌化趋势已成题中之义,越来越多的小镇正推进产业资本下乡,推动资本合理有效的落地,打造现代化的运营团队,最终实现规范化的品牌管理。
我国独特的自然生态环境、种养方式和人文历史,构成了形态多样的乡镇村庄,它们是农耕文明的遗产,更是品牌兴村的资源依托。在品牌化发展趋势下,特色小镇将化资源优势为市场优势,拨亮烛照乡村的文明灯火,将隐藏在山河深处的中国梦照亮世界。
共识
新华社总经理室总经理张永平指出:“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引领广大乡村进入高质量的发展阶段。这一过程中,品牌打造将成为乡村振兴的有力抓手。增强品牌意识,提升品牌建设水平,大力增强乡村及农业品牌的参与度,将成为乡村振兴的必由之路。”
新华社中国名牌杂志社总编辑周志懿认为,乡村振兴品牌化应成为广泛共识。在中国这样一个地大物博、能源基础雄厚的社会,只有走品牌化发展之路才能使乡村振兴事业做深、做专、做精,只有以品牌引领发展才能构建乡村发展和环境资源承载能力相匹配、生产生活生态相协调的新局面。乡村品牌建设既是广大乡村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领,也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标志,还是乡村振兴的必然选择。
“从全国范围看,建制镇共计1.5万多个,而乡和村有几十万个。虽然乡村数量比特色小镇多,但仍然要突出特色,严防‘千村一面’。”中国城镇化促进会党委书记、副主席兼理事长陈炎兵指出,“中国城镇化促进会提出以市场为主导,推进特色小镇建设,并在国家发改委的领导支持下,联合发起实施‘千企千镇工程’,积极引导镇企融合、以企带镇、以业兴镇的特色小镇创建模式。”
中国农业经济学会会长尹成杰认同“千企千镇”工程对特色小镇品牌发展的促进作用。他指出,“千企千镇”工程实施以来,特色小镇建设稳步推进,不少特色小镇创新业态和模式,彰显巨大的魅力。特色小镇的建设发展,将给农业农村现代化、乡村振兴提供有力的支撑。而“千企千镇”工程本身,也是特色小镇建设的一种机制、模式和业态的重大创新。
兼容并蓄
上海社会科学联合会主席王战认为,在中国乡村振兴和特色小镇建设过程中,不能照搬国外经验。比如,我国东北发展规模农业、西北发展农牧业、西南发展高山农业、东南发展秋林农业、华北发展汉作农业、长江中下游发展水作农业,形成乡村发展基础条件的差异,要因地制宜地解决乡村发展问题。
与此同时,周志懿强调,国际化视野为乡村振兴品牌化提供更宽广的发展思路。在全球化趋势下,中国和世界日趋走向“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的模式。从全球来看,世界各农业强国都将农业品牌建设作为农业发展的重要举措。荷兰、日本等国始终将农业农村品牌建设作为国家战略来实施。美国把品牌作为农业的核心支撑。澳大利亚、泰国等国家长期把品牌输出作为发展农业乡村的重要抓手。日本通过传统品牌发展带动乡村产业发展,又通过乡村产业的整体发展反哺品牌发展,形成了乡村发展品牌。
中国城镇化促进会主席蒋正华表示:“可打破特色小镇的边界限制,比如在特色小镇建设过程中,一个村镇能解决的问题,就在一个村镇内解决,出现一个村镇不能解决的问题时,几个村镇可以联合到一起谋发展。应明确特色小镇建设定位,即特色小镇是城乡融合发展要素在大中小城市和乡村之间流动的桥梁和纽带,是城乡融合发展的助推器。”
明确主体,是特色小镇品牌建设的前提,需着力解决乡村的宅基地权属等基础问题。对此,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张军扩指出,新时代赋予农民更多财产权,解决农民住宅财产权不足的问题,就要像当年住房财产权一样,在坚持土地集体性不变的形势之下,进一步放活宅基地使用权流转,赋予农民更自由的居住、迁移权利。
谈到文化兴村重要性时,陈炎兵称,农耕文化、耕读文化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也是乡村品牌化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构成。纵观古今,欧洲文艺复兴时期一些画家住过的地方、留下的作品都成为了西方特色小镇重要的文化遗产。而中华民族悠久灿烂的五千年文明史,在每一个乡村角落都存有文化的痕迹与烙印。在乡村振兴过程中,切不可丢失了传统文化,一定要坚持把弘扬乡村文化作为重要品牌元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