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村
    主页 > 综合新闻 >

《我和我的家乡》什么是新农村的真正内核?

《我和我的祖国》70年国庆献礼,取得了非常不错的成绩;姊妹篇《我和我的家乡》上映仅仅几天,就展露出“票王”的潜质,也难怪,只消把葛优、沈腾、黄渤、王宝强这些名字一摆,5亿的票房就能装进口袋里。加之,制作团队水准极高,无论是剧情和时代主题的契合度,还是人性雕刻的深度,又或是自然场景、长镜头运用都可谓登峰造极。笔者预测,如果不出意外,《家乡》应该会成为国庆档的票房冠军。同《祖国》类似,《家乡》也采用了分单元模式,由五个小故事组成整部电影,包括北京好人、天下掉下个UFO、最后一课、回乡之路、神笔马亮。五个故事各有主题,发生地也来自祖国的大江南北,但却贯穿着一条清晰的主线:中国新农村建设。

影片用小人物事迹来折射大时代变迁,没有塑造“十全十美”的荧幕形象,这样的角色丰满有料,有血有肉:大时代的主旋律中,大家都是配角,却不乏精彩。

《家乡》中的人物虽然不完美,但故事的结局基本都是“圆满”的。相比之下,现实中的新农村建设可能不全是“美好”。正如百年孤独里的描述:家乡依旧是一个尘土飞扬的村庄,跑出去的人就好像公鸡,宁可在城里替人家打鸣,也不愿意回到“家乡蛋壳”里蜷缩着。好在,这些不影响《家乡》的意义,电影中营造出的美好和圆满,更像是中国新农村建设的目标,希望能给火热的新农村建设再添一把柴。

新农合医疗,农民的真正脊梁

中国人对于家乡有着天然的亲切感,而当我们谈到家乡时,也只会联想起“农村”。没错,家乡是很多人内心最柔软的地方之一,不仅是因为我们生长于斯,它更承载着血脉亲情、人伦道德等等,那些看不见的东西就好像乌鸡乌到骨子里一样。正如《家乡》里的第一个单元:北京好人。由葛优扮演的张北京,得知表舅罹患癌症需要用钱,自己手里有钱但准备购车。显然,油腔滑调且有一丢丢自私的张北京,认为把购车款拿出来给表舅治病,感情还没到那个份儿上,而完全置之不理,良心受谴责,毕竟,骨血里的亲情任谁都无法完全漠视。后来,张北京出主意让表舅用自己的医保卡,从而引发一连串的故事,最终以舅妈背着全家购买医保结局,点出新农村医保的巨大成果。

一班老戏骨能把任何平庸的故事演绎得十分精彩,葛大爷更是把小人物张北京“在小事上有小算计,在大事上有大善良“的纠结性格,演绎得淋漓尽致。毫不夸张地说,仅靠葛大爷的精湛演技就把《北京好人》这个单元提高了一个档次。更何况,这个单元的时代背景是“新农合”医疗改革,相当彪悍:

毫无疑问,中国农业已经充分发展,农村的粮食足以填饱老乡的胃,但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农民看病是非常困难的,有人调侃:“救护车一响,一年猪白养”,以至于,很多农民明知身体有问题,但就是不去检查,因为即便是检查出问题,也没有钱住院,徒增心理压力而已。一些流行病如肝炎、肺结核开始在农村流行,越来越多的人因病返贫,因贫致死,再加上药费大幅增长、假药泛滥、迷信充斥于农村,使得农村诊所成为最靠近“地狱”的地方。基于这些背景,《北京好人》的选题可谓厚重,而新农合医疗实在是当代管理者做的一件大好事,大善事。相关数据显示,新农合的大病报销比例超过50%,而且报销的流程也日益简化:张北京老家河北农村能够隔天报销。

高额的医疗费用之所以应该遭到诅咒,不仅在于它会带来生理上的痛苦,更会带来心理上的折磨,尤其是医院里的小喇叭每天都会催缴费用,实在聒噪。现在的新农合医疗体系虽然不甚完美,老百姓看病依旧会觉得贵,但有此制度,会给农民生活带来一系列的改变:由被动治疗救命变成主动保养预防。好身体,才是新农村的真正脊梁。

内核升华,新农村最富有的应该是精神

《北京好人》的主题是新农合医疗,它作为开篇单元,有另一层寓意:身体是革命的的本钱,新农村建设基础是健康的农民。没有健康的体魄,向往美好生活就成为彻头彻尾的空谈。但只有健康身体、医疗报销尚不足以支撑起整个新农村建设的图卷。况且,农村人不可能仅仅靠着吃喝拉撒、无病无灾就能过上美好生活,老乡们同样需要之于事业的追求、对音乐、美学的向往以及对真挚情感的理解。随后的四个单元,可以看做是在《北京好人》的基础上之于新农村内核的讨论与升华:我们富有的是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