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村
    主页 > 综合新闻 >

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新农村乡风文明建设的几点

(来源:文明百色)

改革开放以来,农村改革深得人心,农村政治稳定、人心安定。这些成绩的取得离不开乡风文明建设,因此,我们更要始终坚定不移地以农村乡风文明建设为抓手,正确处理改革过程中产生的利益矛盾,切实维护农民的合法权益,使农民切实从改革中得到好处,满足农民安居乐业的愿望,从深层面解决改革中产生的问题,保证农村社会的安定稳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对于新形势下如何加强和改进新农村乡风文明建设,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点着手:

一、增加农村精神文明创建经费,为乡风文明建设提供保障。按自治区文明城市创建测评体系要求,把文明村镇创建经费纳入财政预算,增加各项精神文明创建经费投入,使科教文卫体和群众性精神文明建设专项资金投入增加的幅度与财政收入成正比增长。

二、实行农村精神文明建设项目化,促进乡风文明建设常态化。按创建标准把创建工作具体分解小项,成立项目组,明确责任人,建立考评制度,把任务完成情况纳入乡镇班子成员、单位负责人年终考核的重要内容。并以联席会形式定期分块落实村(居)、所(站)、学校、部门的组织创建工作,使各项工作融入常年日常工作之中,成为和经济建设一样必抓的工作。开展各种共建活动,村与邻近企业、部队、单位挂钩,联合改造共用村道或公路;联合开展联欢活动,增进联系,密切关系;联合设立治安联防岗点,实行24小时值班制,开展法制宣传教育活动,在有效治理封建迷信和赌博恶习的同时,促进农村人际关系和谐,推动乡风文明建设。

三、完善家校联系制度,弥补农村教育“空洞”。学生的文明行为直接影响村民的文明行为,是乡风文明建设的“后来人”。我市农村青壮年外出导致留守学生大量存在,客观上使“留守”学生成为“问题生”。学校是孩子最主要的受教育场所,对留守学生尤其重要。要在职责上要求村校必须切实落实相关规定,完善家校联系制度和控辍保学机制。除对孩子正常教学外,应辅之更多的关爱,弥补孩子缺少的家庭辅导、家庭管教和家庭温暖。切实落实市政府关于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的规定,杜绝因贫辍学现象。同时,加强基层关工委工作,动员更多农村“五老”加入到与青少年结对子的队伍中来,帮助青少年学生坚持学习、健康成长。

四、建立一支乡风文明建设队伍,立足乡村建设文明乡村。应该尽可能恢复农村的一些文化组织,如文化站、电影队、体育协会、村文化室等,并对相关文化人实行归口管理,防止名存实无。市有关部门的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应由“活动”向长年化过渡,利用基层站所,就近指导就近服务农村、农民。同时,选准活动载体,深化文明村镇创建工作,整合民间艺术资源,组建山歌、舞蹈、乐队等常年活跃在民间的文艺队伍,丰富农村文化生活;通过乡镇农体协组建篮球、乒乓球、羽毛球、象棋等业余运动队和山歌队、舞狮队、农民艺校等,坚持常年开展活动,提高农民群众参与率。注重营造良好的投资环境,动员和鼓励一部分在外打工先富起来的农民回乡办厂,让这部分人也成为乡风文明建设的生力军,带动文明乡风的形成。

五、党员干部发挥带头作用,做文明乡风的先行者。建立和完善镇村两级议事规则,配套制定党政班子成员目标责任考评管理办法、机关干部岗位工作管理办法、村主干考核管理办法等系列量化考评激励机制,促进干部带头。推行流动办公、村校协作、矛盾纠纷排查调处等一系列密切党群干群关系的制度和发展党员事前公示制度、驻村记事备案登记制度、干部联系卡制度等经验,接收群众监督,带动乡风文明建设。

六、开展村容村貌整治活动,为乡村洗出一张“文明脸”。以创建文明村镇为载体,组织开展整治农村公共环境卫生、生活环境公益活动,发动群众义务投工、修路,清除污水沟,清理垃圾堆,有效整治农村长期以来的脏乱差问题。有条件的村建议组建村级环卫队,制定相关管理规定和村卫生公约,实行“七所八站”和集镇村分段包干镇区卫生的管理责任制,推行居民区门前卫生、绿化和秩序“三包”制度。或组建农村志愿者队伍,通过学校、妇联、老人协会等组织学生、妇女开展义务劳动,配合开展“脏、乱、差”问题综合整治。或建立农户轮流保洁制度,适当补贴,逐步实现镇容村貌长效保洁。

七、发挥农村“五大员”作用,加强农民思想道德教育。一是抓好“五大员”思想教育工作。由有关部门牵头组织对农村技术员、国土资源和规划建设协管员、计生协管员、乡村医生、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协管员队伍状况进行普查建档,通过乡镇党校培训、支部培养、党员联系人帮扶等方式,把不是党员的“五大员”培养成党员;让“五大员”中的入党积极分子、党员致富能人列席村“两委”会议、参加公益事业建设、参与管理村组事务等,把“五大员”中的党员致富能人培养成村级后备干部。通过“五大员”影响、带动一方村民,对农民进行思想道德教育。二是开展活动。组织开展“美德在农家”系列活动,通过创星评户、建立功德榜、道德评议、评选“和谐农家”和孝亲敬老模范等形式,形成良好的乡风民风。修订完善《村规民约》,结合计划生育、家族观念、道德观念、邻里互助、公共卫生等内容,正确引导民俗活动,倡导移风易俗。三要依托学校。制定和完善在学校落实全员德育,每一位教师首先要做好德育实践者、学生良好品行的示范者和教育者,以“学生带文明回家”影响家长乃至村民的品行,促进乡风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