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村
    主页 > 综合新闻 >

新时代新农村,“新记者”喜说新农人——辛丑

  新华社北京1月13日电? 1月13日,《新华每日电讯》发表题为《新时代新农村,“新记者”喜说新农人——辛丑岁末驻村“总结”》的报道。

  “面朝黄土背朝天?”“土里刨食?”这些对农村、农民的“刻板印象”要改改了!农村也有立志一辈子扎根泥土的大学生,有玩直播的“潮人”,有不出家门就能赚钱养家的妇女,还有昔日的“刺头”如今成了村里的“明星”……这些新鲜事都发生在农村。

  刚刚过去的2021年,我们打赢了脱贫攻坚这场硬仗,昂首走上乡村振兴之路。充满希望的日子里,新华社黑龙江分社两名新入职记者走进东北农村,进行了为期三个月的“沉浸式”生活体验,见证乡村最真实的蜕变。

大学生扎根农村

变身“超级马莉”

  粗壮魁梧的身材,黝黑粗糙的皮肤,棕红有些褪色的自来卷短发,走起路来“气势磅礴”,大地仿佛都颤了一颤……她是一个看上去“妥妥的”村妇,也是村子同龄人里唯一的大学生。

  马小莉是黑龙江省饶河县小南河村的妇联主席。村里人图方便,大多叫她马莉,有些“淘气”的,还学着电视里叫她“买蕊”(Marry)。叫着叫着,人们都忘了她本来的名字是啥,甚至马小莉自己也忘了这件事,别人问名字都是随口答“马莉”,这么多年,她也真成了村里的“超级马莉”。

  新华社记者侯鸣(右一)与村民马小莉(左一)。受访者供图

  马小莉生在东北农村,但一直在城里接受教育。念完大学,她在北京找到了工作。干了两年之后,为了陪伴父亲,24岁的马小莉辞职回到东北,也是那一年,她在相亲时一眼瞧上了当时小南河的“村草”张占德,俩人缘牵一线。自此,她在这个偏僻的小村庄扎了根、成了家。“万万没想到最后居然回到了村里。”马小莉常感叹,命运真是捉摸不透。

  马小莉有文化,曾在村里开过6年幼儿园,在村里小学做过一年代课老师,村里的孩子多是她的“桃李”,不说遍天下,也遍县城了。她最不得意的“弟子”就是丈夫张占德。“他爱听我讲他不懂的事,可这么多年了还是啥也没学会。”提起这事,马小莉既带着嫌弃又笑得合不拢嘴,觉得“认真听讲”的老公着实可爱。

  因为有文化又上进,村里有啥大事小情马小莉都要过去帮着参谋参谋。2018年,经村民投票,马小莉被选为村里的妇联主席,村两委中唯一的女性。

  带领村里“半边天”的女人可不一般!村民们遇到有“技术含量”的事情都放心交给她,不管是调试设备、使用仪器、在线销售农产品还是打开电脑写个报告,都难不倒她。

  马小莉能干,在家里,她天天凌晨3点多起来给鸡鸭鹅狗猫们喂食喂粮;种地时节,她一个人干的活能顶一个壮汉。在村里,也没有这个大学生干不来的活儿。辣椒酱厂刚起步时,马小莉跟着村民整夜熬酱,又困又呛,眼睛都睁不开;为了抬走辣椒酱厂前面的大石头,她一不小心砸到了脚趾尖儿,虽然疼得钻心,愣是一滴眼泪没掉。

  马小莉也是个热心肠,谁家有啥事她随叫随到。割蜜的季节帮村民卖蜂蜜,采山的季节卖野菜,有些要找工的,也给她打电话问最近有啥活儿没。为了别人的事,马小莉常常忙得“晕头转向”,等家人埋怨起来,才发现耽误了很多自家的事。

  谈到过去的大学生活,在大城市的工作经历,眼角已经生出皱纹的马小莉,眸子里依然闪着少女般的光亮。但如今,她更想过好村里的生活,当好她的“超级马莉”,守好她的村庄。

  “村里也大有作为,在这儿过了半辈子不后悔,希望通过努力能让村子变得更好,家家户户过得更幸福。”马小莉说。

  在记者与马小莉交往的过程中,每次见到她都会有种“踏实”感,这种感觉不光因为她魁梧的身材。她是个农民,又不完全是农民,她接受过高等教育,有过多年的城市生活经历,有时在与她的聊天中,记者能感受到她不同于其他村民的思考。她头脑灵活,能干,能写会算,不安于现状……她是农村为数不多的“知识分子”,在小南河,无论多大年纪的人,只要遇着“麻烦事”都会想着找这位“超级马莉”来帮忙。

  乡村需要这样的“超级马莉”,作为“能文能武”的“多面手”带动集体的振兴与发展。

“赶时髦”的陈小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