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村
    主页 > 期刊导读 >

宁南山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运行中的问题研

医疗保障是维护国民健康的重要保证.根据文献[1]提出的“有效减轻居民就医费用负担,缓解‘看病难、看病贵’”的近期目标,以及“建立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医疗服务”的长远目标[2],探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以下简称新农合)运行中存在的问题非常必要.本文主要围绕新农合医疗服务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可持续发展的对策路径选择问题进行调查研究.

1 存在问题

通过调查显示,新农合医疗制度在运作过程中虽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但还存在一些问题.

1.1 参合农民未能最大化

宣传动员工作还不够深入细致;受经济条件和农民群众自身素质及健康意识等因素的制约,部分农民参合意识淡薄;管理、服务不到位,农民信任度低,长效筹资机制尚未建立等,致使农民参合覆盖面还不够广,得不到医疗救助.

1.2 医疗卫生服务状况不能满足农民的健康需求

部分乡、村卫生院(室)设备简陋,基础设施落后,缺乏农民就医的基本医疗条件;工作人员结构不合理,学历低(如泾源县整体没有本科学历,只有自考专科、部分普通中专、部分成人中专,还有少部分是无学历的“赤脚医生”);年龄老化(个别村卫生员已过60岁);专业不齐全,也无全科医生,部分人员无正式编制,不能安心工作,甚至有些村卫生室一个工作人员;乡、村两级卫生专业技术人员短缺,素质偏低,人才断层的现象较为严重.以上条件限制了农民就近就医,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农民的经济负担.

1.3 报销手续繁琐

据调查了解,当地近91%的农民对新农合医疗制度的报销手续表示不满意,农民普遍认为报销手续繁琐.

1.4 药品运营管理不到位

基层医疗机构收费标准差次不一,且药品数量、种类严重不足,尤其是在村卫生室就诊农民取不上常用药(常用药供应不足),不常用的药却有积压,导致村卫生室有先倒用私人药,提供药品到位时再还充私人药,这使得药品质量无法保证,严重影响了农民的就近就医.

1.5 管理与监督难度大

随着新农合的全面覆盖和筹资水平的提高,新农合管理和工作任务重、头绪多,人员编制少,队伍不稳定,与承担的工作量不相适应;信息化建设滞后,导致管理手段落后;经费不足,日常工作开支无法解决;缺乏交通工具,稽查工作量大,监管效率低.

1.6 保障能力有待完善

新农合没有完善的法律体系,保障能力与农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健康需求存在较大差距.首先新农合制度需要进一步完善.虽然我市新农合制度框架基本建立,但是还有许多环节需要进一步研究和完善,要统筹处理扩大受益面问题,科学确定补偿比例,既要保大病还要兼顾保小病,既能让参合农民受益最大化,又能保证基金收支平衡,还要拉近城乡居民医疗保障水平.

这些问题是制约新农合制度进一步全面、深入和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应对此给予高度重视,认真分析,研究相应的对策,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逐步加以解决,提升新农合运行质量和保障能力.

2 对策

针对新农合医疗制度目前运行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和不足,笔者有以下建议.

2.1 加强合作医疗工作网络化管理

实施城、乡居民,异地务工居民合作医疗缴费、报销“一卡通”制度,最大限度地方便参合者,使参合农民最大化.

2.2 创新农村医疗工作队伍建设制度

调查显示目前乡卫生院和村卫生室普遍存在医疗工作队伍学历偏低、业务素质水平不高、专业结构不合理、待遇偏低等现状,并且外来医学专业毕业生无论是在编人员还是聘用人员都不稳定,流动性大,而当地生源的医学专业毕业生相对稳定,但不一定能达到所须的学历.因此,建议从政策制度上创建农村医疗工作队伍建设新模式:高考适当降一个分数段定向培养医学生,毕业后带编制到定向的乡、村级卫生部门工作10年以上,方能辞职或调离;建立健全考核机制,实行政府拨款,工资与工作绩效挂勾,使其待遇偏高于城市医疗机构工资待遇,以优惠政策,实现引才、重才、稳才的农村用人环境;对现有人员分期分批进行短期培训或中长期进修学习;定期对医务人员的技术技能、医德医风、新农合基金的管理使用情况进行考察和监督审查.通过以上几种方式提高农村医疗卫生服务的整体质量和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