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农村建设居住环境景观设计
改革开放以来,全国各地经济得到了迅猛发展,富裕起来的农民加快了住房建设,使得农村各地旧貌换新颜。特别是本世纪以来,中央陆续出台新农村建设、美丽乡村建设和“乡村振兴”战略等一系列政策,更是加快了改善农村居住环境的步伐。
一、农村建设居住环境的现状和问题
1.农村建设中的人居环境得到极大改善
改革开放促民富,农村居民的住宅日益宽敞,样式逐渐改变,传统的瓦房逐渐变成当前的洋房。全国各地农村建筑具有不同的地域特色,发展也经历了三个阶段。改革开放初期,经济刚刚起步,经济发展水平并不高,一些先富起来的农民在建造住宅时,大多采用院落形式,材料以砖瓦木料为主,檐口处放置一些简单的饰品,比传统土坯房、茅草房、土窑洞有很大改善。到20世纪90年代,随着农村生活条件的改善,一些富裕农民不满足于传统院落,纷纷开始建造平房或低层楼房,主要材料为红砖、水泥楼板,为了提升建筑美观性,又在墙外表面涂抹一层水泥材料,家庭条件更好的还会贴瓷砖。这两个阶段,农民注重自家的房屋宽敞、耐用,缺少村庄街道景观改善,缺失统一的规划和详细的景观设计。2005年开展新农村建设以来,中央号召移民搬迁集中安置,一些地区开始向欧美学习,统一规划建造洋房,整个建筑共有两层或三层,形态多样、美观漂亮、宽敞舒适、经济适用。改革开放40多年来,农村人居环境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改善。
2.农村环境景观设计暴露的常见问题
一些农村在人居环境改善的同时,暴露出多方面的环境景观设计问题。具体分析如下:
(1)同质化。新农村建设过程中,一些城郊型农村未能真正理解新农村建设的本质,不论是基础设施建设,还是住宅建造,均向城市学习,出现了一批样式相近、功能类似的村镇别墅,对传统建筑造成较大冲击,影响了当地建筑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特别是加快美丽乡村建设以来,乡村环境景观设计在建设过程中存在严重的“跟风”现象。
(2)不实用。新农村建设过度追求建筑的美观性,而忽略了农民的实用性。特别是移民搬迁型新村庄,建筑风格统一,景观植被大多是单株果树或小片的花卉养殖,只能满足短暂数月的欣赏,季节性要求高,观赏时间短。农村居民通过耕种活动获取经济效益,以维持自身的生活,村居改善要考虑农民切实需求。村民对于庭院内绿植的培育有一定的意愿,有着美化家园的意识,但是相比树木花卉养殖,村民更多喜欢在院内种植蔬菜或搭建小型菜园,空间规划上很难实现美观和实用的统一。
(3)丢失文化底蕴。一些乡村的建设缺乏地域特色,丢失了传统的建筑结构和沉淀的文化底蕴。新农村建设中,房屋建设大多风格单一,多是钢筋混凝土或砖房建造。这类房屋建筑虽然质量好,保温性强,但是千篇一律的房屋风貌,缺失了地方传统特色。村民在自建房屋中对美化的意识较弱,保存当地建筑风貌的建筑符号的意识也甚为缺乏,因而现代工业化的建筑外立面和格局设计,与乡村本土的历史风格产生了较大的差异。庭院采用的围墙材料、地面铺装及街巷景观,形式单一,乡村的地域文化被严重的削弱,没有形成完整和谐的空间。
(4)留不住“乡愁”。我国地域辽阔,各地风俗文化各异,不同地区蕴含着各具特色的地域文化,地域文化的差异性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地域环境。一些设计者不管所设计乡村的区域在哪里,不考虑自然地貌、资源条件、民俗风情,都用类似的设计方式去建设,当地文化特色被生拉硬拽,胡乱编造,千村一面,不伦不类,造成了乡土特色的丧失,破坏了很多乡村原有的风貌,留不住“乡愁”。
出现这些问题的背后实质原因在于,当地政府在建设乡村时定位模糊,一味的追求经济效益的最大化,追求短时效益,忽略了乡村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二、新时代提升农民居住环境的意义
十九大以来,我国进入新时代。中央提出乡村振兴战略,进一步促进美丽乡村建设。加强乡村建设的景观设计,提升农村居住环境,实现“农村美”,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目标之一。加强乡村建设的景观设计,也被赋予了重要的新时代意义。
乡村景观作为田园风光景观,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从最初发展单纯经济脱贫阶段的乡村建设,逐渐过渡到注重生态价值和生态环境的阶段,在不破坏原有生态环境和原始自然风貌的原则上因地制宜的构建具有本土特色的环境成为乡村景观设计的新趋势。新时代,如何将乡村景观更好地融入周围环境,在不影响原有居民生活的同时提升当地居民和游客的生活体验成为乡村景观设计的新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