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医疗卫生事业状况的调查与分析以忻州市为
农村医疗卫生事业是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健康发展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国的医疗卫生事业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城乡之间、区域之间差距仍然很大,农村依然是最为薄弱的环节,这已经成为我国医疗卫生事业进一步发展的重点和难点。本文以忻州市农村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状况为例,分析了农村医疗卫生事业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改革的思考和建议。
一、忻州市农村医疗卫生事业现状
忻州市地处山西省北中部,下辖14个县(市区),其中11个属国家级贫困县。全市191个乡镇(办事处),总人口310万,其中农业人口215万。2012年全市国内生产总值620.9亿元,财政总收入144.2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元,农民人均纯收入4776元。
(一)忻州市医疗卫生资源配置情况
政府举办的综合医院和专科医院共5所,编制床位1430张,人员编制2050名;县级综合医院和专科医院46所,编制床位4193张,人员编制5657名;乡镇卫生院185所,编制床位3182张,人员编制3089名;社区卫生服务中心7个,编制床位72张,人员编制202名。设立社区卫生服务站19个,工作人员172名;设立村卫生室4325个,工作人员6604名。卫生机构共有床位张(全口径),每千人口3.93张,其中公立医院、乡镇卫生院等共有床位8877张,每千人口2.864张。
(二)乡镇卫生院收支状况
全市185所乡镇卫生院,“一乡一院”。2012年全市财政用于乡镇卫生院的补助资金为.8万元,占其总收入的54.09%,平均每个卫生院补助89.86万元。2012年全市乡镇卫生院总诊疗人次数为201.45万人次,平均每个卫生院1.05万人次。2012年全市乡镇卫生院的总收入为.4万元(包括基建投资3069万),平均每个卫生院为166.12万元;总支出为.8万元,平均每个卫生院155.43万元。
(三)乡镇卫生院人员构成情况
乡镇卫生院共有工作人员3197人,其中卫生技术人员2829人。截至2012年,全市乡镇卫生院,具有执业(助理)医师资格的人数为1288人,注册护士570人,药师153人,技师(含检验师)161人,其他技术人员206人。
(四)乡镇卫生院体制机制状况
乡镇卫生院承担农村基本医疗服务、农村疾病预防控制、农村妇幼保健、农村健康教育、农村爱国卫生和公共卫生应急等具体职责,把为农村居民提供基本医疗服务作为中心工作。人员、工作由乡镇卫生院和县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及业务对口部门共同管理。目前,乡镇卫生院全部划归县级卫生行政部门管理,人员经费由县财政差额补助变为全额补助。村卫生室的机构、人员不属编制、人事部门管理,其机构设立、人员聘用和工作要求及经费等均由县卫生行政主管部门按照国家有关政策规定安排施行。
(五)基本评估
1.公益属性得以确立。依据乡镇卫生院承担的基本医疗服务职责,将其功能明确为公益性一类,人员经费由财政予以保证,政府承担起农村居民基本医疗服务的主要责任。
2. 机构布局基本合理。全市14个县(市区),共设立综合医院14所、中医院13所、妇幼保健院14所,基本实现了全覆盖;185个乡镇,设立卫生院185所,实现了全覆盖;4971个行政村,设立村卫生室4325个,覆盖率为87%。
3. 供给水平基本适度。国家要求“十二五”期末床位达到每千人4张(全口径),其中民营机构床位要达到20%,公立医院应达到每千人3.2张。目前,国家部属医院床位可达每千人0.048张,山西省级医院床位可达每千人0.325张。忻州市公立医院、卫生院床位每千人2.864张,其中市级医院每千人0.46张,县级医院每千人1.353张,乡镇卫生院每千人1.026张,供给水平基本适度。
4. 基本医疗卫生服务水平有所提高。公益属性的确立、人员工资的保证、基础设施的改善,有效地降低了农村医疗卫生机构的趋利性态势,提高了员工为民服务的意识,医疗卫生服务水平逐步提高。
5. 农村居民的满意度上升。基础设施的改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实行,使全市农村居民参合率达到98.98%,大病就医得到补助,就医的环境和条件得到改善,农村居民的满意度相应上升。
二、农村医疗卫生事业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
当前,以县级医院为龙头的农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架构和农村公共卫生服务体系框架初步建立,但由于多方面原因,仍存在体制机制上的问题需要解决。
(一)构建农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和农村公共卫生服务体系的政策落实难以完全到位